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

今年前三季度,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实现综合收入98.07亿元,同比增长8.7%,其中到位科研经费2.19亿元,同比增长27.1%;项目获批立项161项,立项经费1.45亿元,同比增长72.4%,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科研产业发展的双胜利。

未来3—5年,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将聚焦国家长远目标、重大需求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方向,整合在陕顶尖科研力量,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,组建成立15个以上混合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,实现3—5家孵化公司上市目标。

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双胜利和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的目标,都离不开手中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。这两家研究院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范。

实现更多“从0到1”的突破
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,科技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只有实现更多“从0到1”的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摆脱“卡脖子”的窘状,才有可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。

陕西基础科学研究有三强:综合实力强、承担国家各类创新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强、成果产出率强。全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481家、高等院校108所,在陕两院院士66人,科技活动人员27.5万人;全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,省级重点实验室170个;近年来,每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超过2000项,经费超过10亿元,居全国前6位;高水平论文数量居全国前5位。

优势突出,短板也明显。长期以来,我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没能充分发挥,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够。同时,基础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经费投入、政策机制等方面都有继续完善和提高的空间。

2017年,省科技厅与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联合设立省科技计划项目合作协议,试点设立联合科研项目。根据协议,联合科研项目由高校充分发挥自主权,确定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,自主论证评审。2019年,省科技厅面向全省发布了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首批项目,率先在智能制造、能源化工领域启动实施,探索和引入新的管理模式。

这些都是我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,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科技,发挥科技计划支持源头创新作用的尝试。

基础科学研究周期长、投入大、产出慢,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我省在稳定增加省级财政对基础科学研究支持力度、设立省基础科学研究基金的同时,通过和企业设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等形式,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,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。

我省制定出台了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》,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超过10%。2019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达36.06亿元,占全省研发经费的6.2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随着《实施意见》的出台,以及相应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,陕西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迈出了更加有力的步伐,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涌现出一大批原创成果。

提升企业创新能力

“以核心技术为依托,我们在稀有金属领域布局38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。”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峰介绍,其中,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用高性能低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项目,填补我国高性能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的空白,作为国内唯一企业向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提供超导线材;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与产业化项目,打破国外垄断,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及毡生产企业;联合中核集团成立西部新锆,自主研发生产的锆合金包壳材料,打破国外垄断,向国家三代核电技术“华龙一号”提供关键材料保障。

“‘十三五’期间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我们实施技改项目近50项,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提升。目前形成了集熔炼、锻造、轧制、复合、装备制造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发展成为国内门类最全、应用最广、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。”李建峰介绍,“我们计划用5—10年时间,打造10家上市公司,形成千亿新材料产业规模。”

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代表的改制院所、科研单位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探索,为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贡献。

为破解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瓶颈、薄弱环节,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近年来,省科技厅着力实施“1155工程”,围绕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、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和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等需求,打造了四类平台,激励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不断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。

其中,聚焦陕西重点产业“卡脖子”问题,省科技厅通过摸底调研,绘制了产业创新能力清单,按照骨干创新平台的要求,统筹优势科技资源,建设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、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、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、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等若干共性技术研发平台;针对我省龙头企业研发力量不足的问题,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市场主体、投资主体、管理主体、需求主体作用,与高校、科研院所深度融合,共建“四主体一联合”新型研发平台,打通成果转化路径,提升企业创新能力;针对我省中小企业体量较小、自身科研能力匮乏,省内科教资源富集的情况,为快速找到合适的研发机构、精准匹配企业研发需求,省科技厅开发了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;不断优化双创生态环境,加大小微企业孵化和培育力度,建设创新创业平台,实现小微孵化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。

释放创新活力

随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地,我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涌现出一大批原创科技成果。

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团队自主研制我国首台1500毫米非球面超精密车磨复合加工机床,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设备禁运,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;西部超导材料科技公司研制的ITER用高性能多芯复合超导线材制备成套关键技术,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空白,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生产线;陕煤集团开发的煤气热载体分段多层低阶煤热解成套工业化技术(SM-GF),建成了单炉规模达50万吨/年的混煤热解工业示范装置,实现了满负荷稳定运行,成果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……

与此同时,更多成果落地应用,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。据统计:2019年,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362家,高新技术企业达4371家,净增1233家,创历史最大增量;瞪羚企业达169家,独角兽企业达4家;高技术产业产值2630.95亿元,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.8%,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.8%。

“下一步,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,做好‘十四五’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各领域专项战略研究;聚焦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‘卡脖子’技术问题,部署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,加强前瞻性先导性引领性技术创新;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‘1155’创新工程,统筹布局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、‘四主体一联合’新型研发平台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。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esb.sxdaily.com.cn/pc/content/202011/30/content_742298.html

< 上一篇

破解大月氏之谜 ——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

刘宝才:师者如兰 香远益清

下一篇 >